欢迎访问上海安防资质网!
s

“智慧法庭”促进多地推广在线庭审 破解疫期开庭难题

资讯要闻    发布于:2020-02-24

审判席上只有两位人民陪审员,主审法官的位置空荡荡的,原告席、被告席也空无一人……2月3日,一起案件正在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时,该案的主审法官程鹏还远在1000多公里外的湖北老家,而原告、被告则分别在自己家中。

  当天,借助互联网平台“新一代互联网智慧法庭”(以下简称“智慧法庭”),程鹏“隔空审理”了这起案件。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样的“无接触开庭”正在全国多地如火如荼地开展。最高人民法院对此予以鼓励,要求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引导当事人通过网上立案、诉讼、调解、信访,就近跨区域立案,跨区域远程办理诉讼事项,最大限度方便当事人和律师参与诉讼,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出行和聚集,切实维护诉讼参与人、来访群众、法院干警的安全和健康。
  各互联网平台也予以积极回应。其中,“智慧法庭”的研发者——杭州共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日前宣布,上述平台供各地法院免费使用,直到疫情彻底控制;阿里巴巴集团阿里云智能及其合作伙伴也宣布为全国法院提供免费的“云间”互联网庭审服务。
  《法制日报》记者获悉,仅在上述两家平台,目前申请开通网上审案功能的法庭已超过8000个。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刘晓春表示:“疫情期间,司法系统对于网上开庭的需求量剧增,凸显了智慧法院建设在应对危机中的前瞻性和必要性,通过推动相关技术能力、组织管理水平提升,将有效促进这一机制在各地法院的落地实施。”
  多地推广在线庭审
  破解疫期开庭难题
  家住广西南宁的陈律师,年前就开始忧心忡忡。
  他手头有一个案子,按照之前的开庭通知,应该是2月6日在辽宁大连开庭。不料疫情突然暴发,且形势日益严峻,于是陈律师心里开始犯嘀咕。一方面,他盼望着能按时开庭,以期相关纠纷早日尘埃落定;另一方面,他也担心去3000多公里以外的大连,会增加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
  就在陈律师纠结之时,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个电话让他安了心:开庭时间提前一天,不过地址变了——他可以在南宁的家中参加这场庭审。
  2月6日下午1点30分,主审法官丁大勇在大连中院第七法庭宣布庭审开始,上诉人代理人和被上诉人代理人通过视频接入。在审判席前方的电子显示屏上,三方的高清影音图像出现。
  除了空间发生变化,这场庭审的所有程序并无任何不同。法庭围绕这起合同纠纷案的原审被告主体资格,以及违约金是否过诉讼时效等焦点问题进行询问,双方当事人则围绕上述焦点问题展开辩论。法庭事实调查、法庭辩论、发表最后陈述意见等环节,均在线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最终,双方代理人借助电子签名技术完成对庭审笔录的确认后,这场仅用时30分钟的庭审正式结束。
  据大连中院介绍,这是辽宁省首例借助互联网庭审系统进行线上开庭的案件。目前,大连中院正在加快推进应用互联网庭审系统,下一步将在全市各基层法院推广使用。
  事实上,像大连中院这样推行网上审案的法院,并不在少数。
  2月4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首次使用“云间”网上视频庭审系统实现远程庭审。
  同日,山东济南法院系统也首次通过互联网开庭审理案件。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法院通过互联网共用时1个半小时,开庭审理了两起民间借贷纠纷……
  类似的“首次”举不胜举。杭州共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统计数据从侧面证实,“智慧法庭”的推广使用正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据该公司副总经理祝文明介绍,2月3日,即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全国法院使用“智慧法庭”进行开庭的数量已达116场。截至2月15日18点,全国开通“智慧法庭”的法院为399家,开通法庭1312个,开庭次数达2818次,审理案件3166件,累计开庭时长达163451分钟,服务诉讼参与人20506人次。
  据“云间”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月14日19时,全国已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193家法院申请开通了“云间”互联网庭审服务,开通法庭12339个,开庭次数达3335次,开庭时长达204496分钟。
  操作简单高效快捷
  在线庭审提前普及
  对于法院系统而言,这次疫情的考验,正是各地智慧法院建设过程中的一次大练兵,实现了减少人员聚集、方便群众诉讼、提高诉讼效率等目标。祝文明认为,此次疫情期间全国法院纷纷“网上开庭”,得益于数年来智慧法院建设打下的坚实基础。
  2016年1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举行年度第一次全体会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首次提出建设立足于时代发展前沿的“智慧法院”。
  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将建设“智慧法院”列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
  2016年12月15日,国务院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指出,支持“智慧法院”建设,推行电子诉讼,建设完善公正司法信息化工程,并将电子诉讼占比作为5个信息服务指标之一,全国法院电子诉讼占比要在2020年超过15%。
  这次疫情大大加速了互联网庭审的普及应用。“我们本来计划将‘智慧法庭’作为2020年重点产品推向市场。”祝文明说,根据之前对互联网庭审发展趋势的预判,未来3年至5年内,随着5G时代的到来,预计有70%至80%的案件能实现网上开庭。但目前来看,网上开庭普及的时间将大大提前。仅在杭州互联网法院和广州互联网法院,“智慧法庭”就有2万场次的运用,而上述两家法院98%的案件均为线上审理。
  “法院开通互联网庭审系统之后,案件当事人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参与到庭审活动中。”阿里云智能业务发展专家塔拉说,依托互联网庭审服务平台,全国各法院可在线上开展审判调解工作、开庭审理活动以及信访接待工作。
  据了解,互联网庭审服务平台支持电脑和手机多种方式接入,已实现案件信息关联、审案全程留痕,对形成的音视频资料、庭审笔录及电子签名进行存储,系统支持语音识别自动生成庭审笔录、庭审举证示证等服务。此外,系统还可以通过人脸识别在线验证当事人身份信息,有效解决互联网开庭无法验证当事人真实身份的情况。
  在线庭审将成趋势
  配套建设有待加强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和规范在线诉讼工作的通知》,明确规范在线庭审,要求各级人民法院综合考虑技术条件、案件情况和当事人意愿等因素,确定是否采取在线庭审方式,并明确不适用在线庭审的具体情形。
  “未来绝大多数案件都可以在网上审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应用,这是大趋势,是真正解决案多人少的‘杀手锏’。”采访中,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艳东认为,现代科技将是解决诉累的最佳途径。
  高艳东指出,传统司法活动强调审判的在场性、亲历性。以往,当事人需要到法庭现场口头陈述,法官需要面对面询问当事人才能判断案情,进行审理。如今,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一些传统司法活动中“眼见为实”的要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在祝文明看来,随着5G技术的来临,还可以辅以其他技术手段,比如VR、虚拟空间,增强庭审的现实感,“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未来电子证据会越来越多,结合区块链技术和多个技术的融合,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案件适合网上开庭,这需要一个过程”。
  刘晓春认为,网上开庭作为智慧法院体系化建设的一部分,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技术支持和规则方面的配套建设,特别是注意对于现有较为成熟的技术系统的采纳,在充分利用技术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与原有司法制度和体系的衔接和融洽。




Copyright © 2018-2020 上海安防资质网

 网站地图    

客服

留言